中原名片 返回主页

滚滚丹江碧水 悠悠历史长河

发布者:中原名片 发布时间:2017-03-03

滚滚丹江碧水 悠悠历史长河
她发源于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凤凰山,全长384公里,自古即为联通黄河、长江的重要水道。她是汉江的重要支流,曾孕育了楚国的雄霸之梦,如今又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之水,沿着全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,润泽北方。

她就是丹江。

《禹贡》记载,古人乘舟船“浮于江、沱、潜、汉,逾于洛,至于南河。”至明、清时期,丹江航道上至陕西龙驹寨,经淅川荆紫关、马蹬、埠口、李官桥等古镇,在湖北丹江口联通汉江,沟通南方和中原。当时的荆紫关码头帆樯林立,商贸兴隆,豫、鄂、陕周边数省人流、物流汇聚于此,至今仍存五里古街和山陕会馆、禹王宫等建筑。
滚滚丹江碧水 悠悠历史长河

荆紫关古镇

受近代铁路、公路等陆路交通兴起,上游航道拥塞等因素影响,丹江航运曾一度凋敝。但随着丹江口水库上世纪70年代初建成蓄水,丹江又再现了碧水蓝天、渔歌唱晚的美景。

丹江之名源自丹朱

淅川县老城镇石门村,一座并不显眼的土冢,吸引着周边百姓四时祭奠。这是丹朱墓。

1857年纂修的《淅川厅志》明确了它的位置:“丹朱墓,城西北七里。”

4000多年前的某一天,当丹朱只身前往豫西南那片蛮荒之地时,他可能不曾想到,自己会和一条江有这么深厚的情缘。这条原本叫做粉青江、析水、黑河的河流,因他的到来而改名为丹江。

远古之时,奔流于高山峡谷间的这条河流时常泛滥为患,人们寄希望于能治水的圣人。《淅川移民与民俗文化》一书记载,尧帝之子丹朱,桀骜不驯,尧禅让帝位于舜,将丹朱放逐至丹江流域的淅川。丹朱带人在江边修筑七里长堤曰“七里鳊”,并斩杀兴风作浪的蛟龙,平息了水患。为纪念丹朱治水之功,当地百姓将这条河流叫做丹江。丹朱至死没有离开淅川,其居住地,被百姓称为“王子巷”,其墓冢被称作“丹朱墓”。山东昌乐、河北邢台、山西晋南、山西长子、河南范县、湖北房县也有疑似“丹朱坟”或“丹朱塚”,可见丹朱对后世的影响之深。

相传,大禹治水也到过丹江流域。位于淅川县九重镇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附近,就有禹山、汤山、朱连山三山的地名。《史记》中记载:“嶓冢导漾,东流为汉,又为沧浪之水。”

经大禹、丹朱和后人的治理,汉、丹流域成为可以休养生息的美丽家园。《诗经·周南·汉广》云:“南有乔木,不可休思;汉有游女,不可求思……”

屈原行吟丹江

湖北荆州北郊,纪南城郢都遗址。一道土岗之下,萋萋荒草之上,似乎还飘荡着昔日的历史烟云。

丹江交通便捷,两岸土地肥沃,楚人先祖自中原南下后,就把包括丹阳川、板桥川、顺阳川在内的淅川(丹阳)作为开国兴业的首选之地,定都丹阳,在此立国300多年。
滚滚丹江碧水 悠悠历史长河

淅川出土的楚国编钟

公元前700年左右,楚将都城迁于湖北荆州郢都后,楚国众多贵族死后仍然归葬丹阳。近30年来,位于淅川境内的多座楚国贵族墓以及楚国边城三户城遗址,发掘出土了王子午鼎、编钟、铜禁等大批精美文物,成为楚始都丹阳的佐证。

淅川县马镫镇、上集镇、老城镇之间耸立着一座巍峨连绵的大山,名叫岵山,山下一村,至今仍叫岵山铺村。

最早写到岵山的是《诗经·魏风·陟岵》:“陟彼岵兮,瞻望父兮。父曰:嗟!予子行役,夙夜无已。上慎旃哉,犹来无止……”全诗抒写了服兵役的男孩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。

那时的淅川岵山一带,是秦楚及其他诸侯的争夺要地。

公元前312年,秦楚丹阳之战,就发生在丹江及其支流鹳河交汇处、岵山之下的河谷平川。

秦相张仪入楚见楚怀王,许割地六百里于楚国,条件是楚与齐断交。当楚与齐绝交并要秦国兑现承诺时,张仪却称,他答应给楚国的只是六里土地。秦楚丹阳之战因此爆发。

楚国惨败,破碎了问鼎中原的雄心,却激发了三闾大夫屈原的不平之气。屈原因言获罪,《史记·屈原列传》记载:“王怒而疏屈原。”

丹阳之战结束后的第二年,公元前311年,一个清瘦耿介的身影正是从这里出发,踏上了他的第一次放逐路。屈原的这次出行,给淅川和岵山、汉江和丹江、楚辞和中国诗歌史,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。

沿汉江一路北上的途中,屈原和一位渔夫有过一番颇有意味的对话,《楚辞·渔夫》记载:“渔夫见而问之曰:子非三闾大夫与?何故而至于斯?屈原曰: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,是以见放……渔父莞尔而笑,鼓枻而去,歌曰: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”

这也是汉江、丹江首次被有名有姓的诗人所咏叹。最终,屈原抵达流放的目的地——淅川、西峡一带。现在的西峡县,还有因屈原劝谏楚王扣马回车而得名的回车镇、屈原岗,屈原岗上还有一座屈原祠。而屈原到了淅川,不可能不登临岵山,不可能不到刚刚发生过丹阳之战的战场凭吊8万死难将士,他在《国殇》中写道:“操吴戈兮被犀甲,车错毂兮短兵接;旌蔽日兮敌若云,矢交坠兮士争先……诚既勇兮又以武,终刚强兮不可凌;身既死兮神以灵,魂魄毅兮为鬼雄。”

公元前298年,秦发兵出武关,击败楚师,斩首5万,攻取析邑(今淅川、西峡一带)等16城。心系怀王的屈原讽谏顷襄王,完成长诗《离骚》。

公元前278年,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,顷襄王逃难至城阳(今河南信阳市北),旋迁都陈(今河南淮阳)。

第二次遭遇流放的屈原闻讯哀恸,于端午日自沉湖南汨罗江。

丹江浸润范晔史笔

公元445年,一代史笔范晔含笑赴死。他的生命,因一本史书得到赓续。

淅川县范蠡文化研究院院长杜国淅说,淅川有一大望族范氏,先后诞生过范蠡、范宁、范泰、范晔、范传正等历史人物。商圣范蠡是楚国宛地三户(今河南淅川)人。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后,功成身退,经商致富,散财惠人,被视为范氏之先祖。

丹江口水库在淅川香严寺与宋岗码头之间,宽达20余公里,其下是曾经的龙城、埠口、李官桥等古城镇。范晔就出生在埠口,埠口紧依丹江边的龙城遗址,背靠龙山和香严寺,与李官桥为邻。因厚重历史和秀丽山水的浸润,范晔少即聪慧,饱读诗书,立志有所作为。
滚滚丹江碧水 悠悠历史长河

香严古刹

范晔和屈原一样性格耿介,不媚权贵。南朝刘宋时期,彭城王刘义康的王妃卒,众僚属齐集凭吊,范晔却与人饮酒如故,以听挽歌为乐。权倾朝野的刘义康怒而将其左迁为宣城(今安徽宣城)太守。此后,范晔官左卫将军、太子詹事。宋文帝刘义隆听闻范晔善琵琶,会新声,召之演奏,范晔却推说不晓音律“罢演”。

元嘉二十二年(公元445年),范晔被人告发与人密谋拥立刘义康为帝,被以谋反的罪名处死。宦海沉浮中,范晔以《东观汉记》为蓝本,博采众长,订伪考异,写成与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三国志》并称“四史”的《后汉书》80卷,为东汉立史。

丹江和岵山风光,也曾吸引诗人王维、李白、李商隐、白居易、元好问等流连忘返,创作出众多诗篇。宋代文豪欧阳修少时曾在淅川马蹬镇龙巢寺读书6年。淅川人为纪念欧阳修,在龙巢寺后建有欧阳文忠公祠,“欧阳修读书处”遗迹至今尚存。

徐霞客壮游写丹江

公元前221年,淅川一地设丹水、中乡两县。东汉时这里属南阳郡,南北朝时属顺阳郡,北魏时置淅川县,唐置淅州,后几经兴废,至明成化六年(1470年),淅川从内乡分出复单独设县。《淅川县志》记载,县城最早位于今天淅川县马蹬镇,翌年迁建于今淅川县老城镇南3公里处。

1623年3月,明代著名的旅游家徐霞客沿丹江而下,在狂风暴雨中,他以近似漂流的姿态穿越丹江的惊涛骇浪:“初十日,五十里,下莲滩。大浪扑入舟中,倾囊倒箧,无不沾濡。二十里,过百姓滩,有峰突立溪右,崖为水所摧,岌岌欲堕。出梳洗楼,山峡少开,已入南阳淅川境,为秦、豫界。”(《徐霞客游记·游太华山日记》)
滚滚丹江碧水 悠悠历史长河

丹江太白峡

丹江被岵山及其下游的高山所限,一连出现多个险滩、峡谷,其中最早为险绝的是云岭、太白、雁口三峡。舟船中的徐霞客一定感受过浪遏飞舟、激流撞崖的惊险与刺激。

出了丹江小三峡,过四道沟、九道梁,丹江就变得平缓了许多,徐霞客绕过埠口、李官桥古镇,再向南,往均州(今湖北丹江口市)、太和(武当山)而去。

那时候的丹江口,仅仅是汉江和丹江的交汇口,还没有雄峙于两江之间的丹江口大坝。1958年9月,修建丹江口水库时,淅川县城逐步搬迁到现在的上集镇附近。1971年,随着丹江口水库下闸蓄水,老县城被完全淹没,成为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的一部分。

如今,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确保一渠碧水自流进京,将丹江口大坝由162米加高到176.6米,进一步提升了丹江口水库水位。

半个多世纪来,淅川2万多人西上青藏高原,在青海的德令哈、循化、贵德、贵南、都兰等地垦荒为生,多数返迁;20万人或南下湖北荆门、钟祥,或近迁邻县邓县,或县内异地安置淅川;16万人落脚黄河两岸,再建家园……

为了宏大的水利工程,为了一渠清水永续北送,他们离开了丹江。丹江将永远记住他们。

 

滚滚丹江碧水 悠悠历史长河

来源:《河南日报》2017年3月3日11版


(文章取自河南日报之行走中原)


(本文来自http://www.zymptv.com,转载请注明出处)
分享到:


上一篇:撸起袖子干,新乡八里沟景区全力向5A冲刺! -------------下一篇:2017驻马店(武汉)旅游推介会隆重举行